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Jenn

最有效收納法來自整理內心:評測《零雜物:讓生活輕盈,讓心更自由》、《斷捨離》、《真正的整理不是丟東西》、《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 Jenn

已更新:2021年11月13日


從小認識我的人就知道,我是一個極不愛做家事的人,被爸媽責備或是嘮叨也不見好,對於整理收納一點興趣也沒有。十多年前因緣際會來到荷蘭,讀博士、工作、生子,生活一直都很忙;開始天天寫晨間筆記後回頭忽然發現,自己常常因為家裡亂而找不到東西,甚至有時因為生活空間裡有別的家人雜物而感覺煩躁。所以便搜羅了幾本有名的整理書來研究一番。



沒想到這些整理書其實都指向一個共同而簡單的法門:要整理環境,其實要整理內心。看完了這幾本之後,我把個人喜愛程度依次入下。


首推《真正的整理不是丟東西》,作者是廖文君,現職整理師。在許多個訪問中,廖文君說她熟讀許多整理書以及理論,但她其實本來想寫一本標題叫做 “不整理也沒關係”的書,被出版社編輯委婉拒絕了。但綜觀全書,她的理論是一貫的:生活環境裡面擁有的物品,其實就是過去生活經驗的累積;也就是文君說的“物品是靈魂的碎片”。所以其實沒有客觀唯一的“整齊”標準,並不是像沒人住的樣品屋,或是旅館房間才是整潔;並不是不喜歡的東西都丟光才是灑脫;而是看生活的人,是否能安心自在。一個生活空間裡面,涉及不只一個人的時候,例如一個家庭,只要每個人都對他們的物品自在安心,維持和諧的狀態,就是整理成功了。 因為實施晨間筆記,而興起整理的念頭,再看完這本書,我居然大徹大悟的把自己衣服掛好,分配給家人他們的衣服空間之後,就不再覺得他們的物品會干擾到我。《真正的整理不是丟東西》特別是寫到,整理涉及了內心以及人際關係,如果硬要規定家人遵從某一個標準,反而有很大的衝突。而擅自扔掉別的家人的東西,更是家庭糾紛的來源。


第二本推的是《零雜物》,作者是Phyllis,她是華文界第一本談囤積症的作者,寫過一本書叫做《囤積解密:用愛減量,告別雜亂人生》。Phyllis從她過世的母親的囤積症談起,解析囤積症患者的一些行為。到了《零雜物》,Phyllis分享她整理她的物品、以及搬家的各種經驗,設計了以叫做《青豆法》的整理方法,脫手了大部分的雜物。我很喜歡Phyllis娓娓道來她和母親的衝突、處理母親遺物時的糾結心情,然後慢慢學會安放自己的心,整理物品也水到渠成了。


從Phyllis和廖文君的作品中,我也發現到,風靡全球“整理術”的理論,也開始出現批評:也就是所謂的“走火入魔”的丟東西,但丟完又忍不住因為怦然心動而購買,形成了惡性循環。這就和日本翻譯的《斷捨離》以及《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術》有關了。細讀山下英子寫的《斷捨離》,其實有著濃濃的禪味和佛教思想:斷捨離就是把內心不需要的東西捨去、離開,便有了真正的自由。而近藤麻理惠 《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則是追求生活中要能持續感受到“怦然心動”的小亮點,就要把不再怦然心動的東西移除。其實讀這兩本書,我覺得也能理解那種“丟東西”的爽快感,這也是許多Youtubers拍攝整理影片讓人療癒的原因。小時候的國語課本有讀過《一束鮮花》,因為開始想把環境弄乾淨,生活其他部分也跟著向上提升。但這兩本日文書的方法,都特別強調要丟東西,而計畫要丟什麼,涉及很多思想決定,我個人覺得太累了,就沒有積極實施。


我個人最喜歡《真正的整理不是丟東西》。在2019年底開始整理雜物時,清乾淨冰箱的過期食物之後,我發現自己居然有兩大抽屜的口罩,至少幾百個,上面很多保存日期都過了。都是幾年起家人塞在包裹裡面寄來的。在台灣和在中國,為了對抗病毒或空氣污染,有戴口罩的習慣;我雖然平常不戴,但家人寄來的東西我就囤著。在荷蘭社會一般也沒有戴口罩的習慣,戴了的人會被認為是病人被側目;我只有在小孩剛出生那幾年,頻頻感冒的時候出門會戴戴。我看到這些過期口罩,思索了一下:照整理書一般的理論,過期的東西其實完全不用留。但我又轉念,其實留著也無妨啊,沒準春天花粉漂浮的時候,我或老公過敏打噴嚏時可以戴。


接下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2020年二三月開始新冠肺炎大流行,歐洲口罩荒,台灣有段時間也不能寄口罩過來;而我還有有一大堆口罩,除了自己用,直接分給了許多不同的朋友使用:寄給布魯塞爾的同事一家四口分了四十個、給有著年邁父母的朋友一家三口,三十個。有時還有我是善心大富豪的荒謬感覺。


現在世界各地都不算缺口罩了,超市買的白菜價,我的口罩存貨還有很多。我深深體會到,物品和心靈其實很相關。物品的價值也隨著生活方式和想法的不同而改變。要整理物品很簡單(其實也最難),就是整理自己的心!



 

歡迎收聽我的Podcast,討論更多心理健康、職涯規劃的議題!





20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