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設計思維的反思

作家相片: JennJenn

已更新:2021年11月13日




“設計師思維”的概念在幾本書中反覆出現,也是目前許多創業者與個人品牌打造時,使用的一個概念。


我的理解是,所謂設計思維,就是把想要的結果與需求作為核心,然後反推與設計步驟,來達到這個結果。


想像自己是一個設計師,要設計自己的職涯,自己也就是這個設計作品的“客戶”,而設計師一直要問客戶的問題,就是 ”要什麼“,和“為什麼”?


啟用這個思維,以下三本書都有類似的說法:



在職涯探索時期,我特別喜歡《史丹佛大學人生設計課》。在這本書裡面我學到非常有用的三件事:


(1)做設計師思維,要跳脫自己的想法,去思考“客戶” 需要什麼。這在當局者迷的時候,換位思考自己並不容易。但起碼要有這個自覺。


(2)關於向同行請教與人脈建立:作者用了一個比方:找工作時候,向前輩請教或是向可能有工作機會的人交流和認識,其實要當成是向對方“問路”。把請教個建立人脈當作問路的時候,期待也不會太高,,也比較不會有心理壓力;因為路還是要自己走的, 對方只是指路,給一個信息的舉手之勞。事實上,很多人是非常熱心願意指路的,因為幫助別人,內心會有滿足感,這是人性;反過來說,如果求助而對方不願花時間聊聊,這就當作是連指路都不願意的人,沒有得到信息,也沒什麼好難過的。

(3)關於寫求職簡歷,越是應聘大的機構,越是要在寫簡歷時,使用招聘廣告上的精確用詞來形容自己。這些大機構求職者眾,人資或是電腦篩選時,會很機械式的把看起來不符合要求的簡歷直接排出;也因為求職者眾,他們並不怕會有遺珠。在這種情況之下,要提高應聘機率,必須把自己的簡歷設計成適合這些大公司招聘流程的產品。


如何訂做一個好學生如何訂做一個好老師,則是著力在“學習”的情境,設計自己的學習歷程,以及討論什麼是能加速學習的的“好”老師。


設計思維固然有用,但我認為不是完全沒有缺陷。當問很多“為什麼”的時候,必須非常小心自己會成為“理由的奴隸”,只要有一個理由,就說服自己去做。很多時候,並不只是需要設計,或是計畫,或是改善自己,而是更深的思考“自己是誰”,然後無條件的接受。


很多年前曾經知道一個資質與資源都非常優秀的大學生,從大一開始,就調查各種優秀的人的CV,比對自己的CV,去補上自己沒有的活動,徹底設計了一份很棒人人稱羨的CV,可是也不知不覺一直活在別人的價值與標準裡。


在此我引用一個哲學家Ruth Chang 的 Ted Talk 《How to make hard choices?》https://www.ted.com/talks/ruth_chang_how_to_make_hard_choices/transcript?language=en


“所以,當面臨艱難抉擇時, 不應該拿腦袋撞牆 試圖想出哪種選擇更好。 根本沒有最好的選擇。 不要從外界尋找理由 而是應該從內心尋找理由: 我要成為怎樣的我? 你或許會決定做個穿粉紅襪子的、 愛吃麥片的、熱愛鄉村的銀行家, 或是一個穿黑襪子的、 住在城市的、熱愛甜甜圈的藝術家。 我們在艱難決定時的做法 很大程度取決於自己。


那些在艱難抉擇時不去鍛煉規範力量的人 都成了漂流族。 我們都認識這樣的人。 比如我就漂進了法律行業。 我並沒有全心投入法律。 我不喜歡當律師。 漂流者讓世界上的人 書寫他們的故事。 他們讓獎懲機制—— 鼓勵、恐懼、某種選擇的簡單性—— 來決定他們做什麼。 所以艱難抉擇中的收穫 是反映在你所致力的事物上、 你的追求上, 而且通過艱難決定, 讓自己成為那個人。 艱難抉擇不是痛苦和害怕的來源, 而是難得的機遇 讓我們慶幸人類的狀況 是怎樣的特殊, 慶幸那些決定我們選擇 對錯與否的理由 有時會不夠用。 也就是在這樣一個有著艱難決定的世界 我們有力量 去為自己創造理由 去成為與眾不同的自己。 這就是為何艱難決定並非詛咒, 而是福祉。”

有時候不需要急著設計未來、改善現狀; 雖然詳細計畫、積極實施、立刻行動,都是很好的事情。但有時候,是要面對體會那個艱難的選擇,糾結的感受,然後深刻的思考,我是誰?終究我不是一個工廠裡的產品,而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



 

歡迎收聽《熱情槓桿》節目,聆聽故事,反思人生!



13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Comentario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