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Jenn 《熱情槓桿創辦人》
來賓 :Yuching
(Leven in Nederland台灣護理師的荷蘭生活紀實粉絲頁版主、《護理的一百種可能》撰稿人)
· 告訴一件十年前的自己不會相信的現在的生活一件事?
10年前我完全沒有想到,就是一個事業心這麼強的我,居然會百分之九十以上時間,都花在我自己的小孩身上。
因為其實10年前,我自己的人生規劃是,在讀完碩士之後,要去美國念博士班的。所以我在全職工作期間同時進修碩士,也考了美國的護理師執照;但是人生嘛,總有些意想不到。
· 你說本來想要到美國去讀書,又是什麼樣的機緣,讓你來到荷蘭? 為什麼沒有想過說你跟他一起到美國讀博士班了
我的先生他當時得到在荷蘭讀博士的工作機會,我們當時就決定立刻結婚;然後然後一年多之後就一起來。
我覺得會決定選歐洲的人,人格特質蠻特別的;我先生他在大六的時候有來交換過,他非常喜歡荷蘭,這種沒有所謂的上司跟下屬、說你是我的老闆,我是你的員工;我看到你要叫教授,這種就是上下屬關係;他很喜歡荷蘭職場中,這種開放自由民主的氛圍。他從來沒有打算去其他的任何一個國家,包括美國;他知道其實我是想去美國的。
可是有時候人生就是這樣子,就是如果你想很多,有可能是我配合他,也有可是他配合我;但是相較於他,我比較沒有主見,我做什麼都可以的。而且我也都會就是去想辦法做到最好;最後決定就是,我和他跟他一起來荷蘭,而不是他是放棄他在荷蘭工作機會。
· 帶著身孕來到荷蘭,有感覺到什麼很大的文化衝擊,覺得不能適應,或是你覺得這個正面的文化衝擊,覺得很有趣的地方?可以分享一下你在荷蘭的一個很特殊的經驗就是居家生產的經驗?
其實我在懷孕35週,腎臟發炎了,所以我其實有住院;那如果在台灣的話,基本上這種檢查後,就是讓你在醫院放到生了。但荷蘭不是,腎臟發炎治好之後,你又變回健康的孕婦了,就找你的助產士生小孩 。
好巧不巧,我生小孩那天,就碰到助產士診所裡面從頭到尾都沒有遇過的法國人,所以他的英文,沒有容易理解。
我覺得居家生產的經驗還滿不錯的,出生後,護理人員一起幫你照顧那個小孩,大概兩個小時,就就好好的睡覺。當時我27歲; 但如果是現在36歲,我覺得我還是會選擇會在荷蘭的醫院生產,避免風險。
· 美國護理師資格取得的個人經驗?
跟台灣一樣,就是一定要先有台灣的一般的護理師的執照,才可以再去考試一個專科的考試,專科要求是你一定要當科的工作經驗,像 8000個小時的工作經驗。所以其實就是還蠻多的。
我在台灣全職工作,要去考美國的,很早就開始準備了,因為考試需要先經過整美國中央的一個資格審核,寄文件寄給他們審。他們會審核決定,是不是跟美國護理系的畢業生,有同等的資格 (就是你們的教育程度是一樣的),還是說你還是補讀什麼學分,才可以去考這個考試。
那我相信台大護理系的課程,就是一個沒有問題啦!我當初在申請美國護士考試資格的時候,完全沒有任何問題給他們,就說我可以考試。我和時候的室友學姊一起飛到關島去,然後一邊觀光,一邊考試!
· 荷蘭護理師資格的取得的經驗?
荷蘭沒有像台灣護理師的國考。護理系畢業就直接有護理師資格。
荷蘭給外國護理師的資格考試,就沒有美國這麼順利; 第一階段會先考荷蘭文和英文。第二階段考試就是針對荷蘭護理師,因為個人因素所以5年沒有工作,他們要重新換照的時候,工作時數不夠,就會被要求去考試那。這個就完全就是給荷蘭人考的考題。
荷蘭的換照單位就和外國護理師申請者說,我們只是想要這樣的程度,所以你的護理專業程度,不會因為你是外國人就有什麼差別待遇,你考完,我們就會看成績決定,決定你能不能用同等學歷去執業。而且審查沒有具體幾個標準,我考試那個時候,分數是浮動的,同一批參加考試人去考,就50%的人過,那我們這些外國護理師換照,人人都至少要考兩次。
以前我們是單選題加申論題,就是沒有標準答案,因為審的人的個人喜好,而決定這個人成績高低。去年(2020)十一月有新的考試單位,可能有一些變化.
因為我們是外國護理師,通常審查外國護理師就要求要求補實習;動輒半年,然後就是最長就是24個月。 在我那一年考試的人,平均要補18個月的實習。
考試委員會給你考試和資格審查結果,還有護理學校的聯絡信息,那個護理學校學校的人,幫你安排實習的地方。 在荷蘭因為醫療人力短缺,所以連荷蘭本地護理系的學生也常常都找不到實習,就不要說我們這些外國人。
這些都是沒有寫的, 你都沒有認識的人,當然就只能每個打電話去問,但學校他大部分他們的學生自己都沒有辦法完全安排。
如果外國護理師不幸的沒有考過,我認識的人超過一半以上,最後都是選擇離開。那麼多年工作經驗跟你的實力,全部被全盤否定,根本不認同你的護理教育的水準,達不到荷蘭畢業生的標準。即使是你很有心,想要去實習,人生又有有多少十八個月個月可以揮霍?
· 換照成功之後,經歷了三份護理師的工作,各自碰到不同的挑戰是什麼 ?
第一分工作是在烏特勒支大學醫院的研究乳癌計畫,擔任研究護理師。
研究高風險病人病人的乳汁。這一群還沒乳癌高風險族群們是需要定期到醫院去就是回診的,所研究護理師就是協助和病人接觸、談話、抽取實驗的檢體。說實話這工作挑戰性比較沒有那麼大,因為育齡的乳癌高風險病人,她們都還蠻忙碌的;接觸互動的時間不會很多。
第二份工作是在阿姆斯特丹的腫瘤醫院擔任臨床護理師。這也是我在來荷蘭之前最喜歡的工作。那間醫院的臨床環境很好,研究經費充足,軟體都非常好。工作壓力跟台灣比輕鬆很多,病人的人數非常少;
但另外一面很大的職場文化衝擊就是,荷蘭護理師同事花很多時間在聊天,而不是做事;這給我在休息時間帶來很大的心理壓力;工作荷蘭文和閒聊荷蘭文師很不一樣的,還要記得每個同事講過的雞毛蒜皮,否則似乎就是不融入團隊。
另外,荷蘭的護理師並不像台灣的護理師訓練,是病人一按鈴我們就出現在病人旁。荷蘭同事至少要等五分鐘再過去;而且其中一個人動作太快,會變成其他人被親人或家屬批評的,為什麼另外護理師會來,然後你就搞這麼久,這樣就會變成是一個不合群的人。同事們大部分其實都對我很友善,但還是有被挑剔荷蘭文不是母語不夠好,或是不適應的地方。這件事情其實沒有對或錯,就是一個文化差異。
我認為我不應該為了配合環境,然後降低我自己的對護理專業業的要求,但同時也很掙扎,因為臨床腫瘤科這就是我喜歡的工作,難道要放棄嗎?
我決定下一個工作,一定是要更能體現我的價值和強項。
第三份工作就是到AMC的教學醫院,離家很近再擔任研究型護理師; 我就想要找不用輪班的護理師工作
我老闆是比利時人,研究團隊國際化背景,也需要和美國的藥廠對接,我的英文優勢更加分。同事他們也知道外國人要學荷蘭文沒有那麼容易;因為荷蘭同事他們相較之下,英文也麼有我好。 台灣護理師的訓練,就是迅速有效率,所以和這樣的團隊一起工作,就非常的愉快,而且備受肯定。但是在這個團隊,我的國際化的背景,台灣的護理訓練就變成是我的強項,而不是需要改進的缺點。
· 2020年疫情期間去上班還有線上進修的一些經驗是什麼?
荷蘭去年剛爆發第一例是2月28日。我去上班的時候,堅持戴口罩,這是我自己的庫存,並不是醫院的耗材。但一開始有些其他部門的護理師不能認同,覺得我很奇怪,要求我不能不一樣;但我和老闆解釋,2003年台灣經歷過SARS,對台灣人來說戴口罩是很重要的事;我為了保護自己還有保護病人,這是我的堅持。
後來老闆他就寫了一封信誼,給腸胃科主任跟反對的護理長,說你們要不要戴,是你的決定,但是就是我們這個研究單位,所有的人都會戴著。你們不要再干涉我們。
關於線上課程,我在去年也完成了我的在職進修,一半時間是線上的, 我們在發證書的哪一天啊,其實我我同學他們說,他們對我最大的印象,就是全班只有我戴口罩;然後後來覺得我還滿先知的。
· 經營《Leven in Nederland 台灣護理師的荷蘭生活記實》粉絲頁的起源和心得?
其實一開始只是想把我換證的辛苦過程寫下來,因為實在太痛苦了。但現在也和自由的發表自己的想法,傳達一些荷蘭資訊,算是有點教育功能吧。
· 那你現在想像一下你覺得10年後的自己會過怎麼樣的生活?
以前在台灣的時候,我們有一個框架,每年有一個新年新希望,每年都沒有完成一件很重要的事,過去幾年都是這涯。其實我本來是想要在今年九月就直接報考護理碩士的取得護理教師的資格。但疫情之後我的想法改變很多,我不想要把我精力放在工作,還有小孩子之外,還要另花學業上面。 我覺得就是健康的活著,十年後誰知道我會在哪裡呢,也許就像現在一樣,上下班上下班,哈哈!
Comentá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