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研究「上癮」的概念的時候,學習到一個很有意思的心理學研究:"limerence",中文通常翻譯成「痴戀」。是一種對另一個人有情愛的渴望,並急切需要對方同等反饋的上癮強迫性思維模式。但這個對方是以被物化(limerence object)的方式被感受與想定,而不是以一個真正的個體被愛。
這個概念是由心理學家Dorothy Tennov在1970年代提出:她訪問了五百多個人,發現這種心理現象。但在心理學研究界不是所有研究者都肯認這個概念。
對一般人來說,最接近的感受應該就是情侶談戀愛的熱戀期。但limerence 實際上和情侶熱戀期或好感又有什麼不一樣呢?
根據研究,limerence 是由三個重要因素組成(1)limerence object 的魅力 (2)不確定性(例如雙方已婚、物理距離、社會階層差距) (3)渴望能互相有親密的連結。
「魅力」是一個很主觀的因素,會受什麼樣的特質所吸引常常和原生家庭、童年、人生經歷有關。而不確定性又會更激發了想要得到或征服的慾望。
簡單來說,limerence 就是腦內對另一個人類上癮,形成一種腦內的連結。在初期的甜蜜期之後,隨即而來便是因為各種不確定,得不到的患得患失。強度之大,很可能會導致茶飯不思甚至影響到正常生活,和無望單戀的症狀真的很像。
雖然不能算是一種心理病,特別和許多中年危機、職場外遇事件都是與limerence 有關。
中文的文獻不多,但有幾個英文的網站介紹頗完整詳實。
曾經看到很多故事提到的,多年的糾纏與曖昧不能結束,若用這個概念來解釋,也就非常符合了:腦內的多巴胺獎勵了對特定對象的反應,已經成癮。
至於要怎麼解癮呢?用最原始的方式其實最有用 :no contact. 然而戒癮期的戒斷症狀,往往痛苦不已,還可能功虧一簣。
腦科學和心理學的交織真是一門很有趣很有啟發的領域。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