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Jenn
來賓: Charles
今天的節目來賓是跨國企業擔任專業經理人 ,在來荷蘭之前,在台灣的科技公司從事法務工作的 Charles,分享他結合法律和商業管理的工作經驗,確實是他的熱情所在,而走在夢想中的職業與產業之後,也經歷了身心俱疲,嚴重影響心理健康的職業倦怠;但他又是怎麼照顧自己,整理自己之後,重拾生活的平衡與熱情呢 ?
· 當初為什麼會選擇學法律?那你又因為什麼契機到來荷蘭留學?
我那個年代大學聯考 ,我分數有點尷尬,可能可以上政大阿拉伯語系,但也覺得有點冷門。而且我想留在台北,因為一家人都在台北生活,也不會想要去其他城市,所以我就隨口問了一句我爸,那個政大填完了 ,可以接什麼?我爸爸就隨口回了一句說,聽說東吳法律不錯!我就跑去了。
畢業之後先當兵,退伍的那一年2002年的時候,剛好台灣發生金融危機,產生很多不良債權,台灣學習日本、韓國,還有歐美國家的做法,特別通過了一個法規,讓銀行可以把他的不良債權,出售給一般的公司處理。財政部和各大銀行就合作了,我就是在這個不良資產管理公司裡面服務。
工作兩年之後,發覺需要真正的了解一下自己未來的方向,所以就開始找海外留學的機會;我在大學時期,就對美國的文化沒有那麼喜愛,不考慮留學美國,就想說我要去浪漫的法國,所以我在大學,一直就在念念法文,都是想著法國;有一次偶然的機會,在留學展當中,跟一個荷蘭的學校代表聊天, 就覺得荷蘭這個國家,好像還蠻有趣的 ,課程用英文教學教學,省下語言學習的時間和費用。
剛好東吳大學裡面有兩個老師,也是留學荷蘭,他們介紹荷蘭生活環境還不錯,再加上我來過阿姆斯特丹玩,覺得這城市還蠻好 ,考慮了一陣子之後,再加上荷蘭法學碩士的學費,相對於美國非常的便宜 。如果我那時候選擇到法國 ,我可能要出發後兩到三年的時間,才有辦法完成我的學位。多方權衡之下,我就來荷蘭讀法學碩士 LLM了。
· 你在碩士就學期間,就有在荷蘭當地律師事務所,參與一些實務工作。到荷蘭讀書,還是以法律為主的,為什麼後來再回到台灣之後,你會開始想要就是說轉換跑道到商業? 為什麼會覺得這個是你的熱情所在?
我回台灣之後,先到了一個做光碟機的公司,他們就是跟飛利浦合作的。在公司就是審查合約。工作在新竹,我對這個新竹這個環境不是很喜歡,後來就又跳槽回台北。
在新公司我就是做一些技術授權的法律工作,然後因為要跟我的公司的業務同事,或者是說跟公司開發產品的產品經理,甚至跟工程師,解釋說授權合約的規定,我們需要怎麼做產品,要怎麼開發,特別是軟體軟體的部分,有些這個產品不要踩到這個授權的這個紅線,等等。
而且我公司也剛好有併購案件,或是說產品開發的工作很多,甚至有時候我還會處理財務部的一些事情。
所以一開始都是法律的工作,慢慢的、慢慢的,就是很多非法律的這工作的內容。
所以我就開始想,那不然再去唸一個MBA?剛好遇到了想要休息了一個階段,就開始弄托福、GMAT這些東西。
· 有一些排名前面的MBA,好像傾向於喜歡年輕的申請者,當時你說覺得有點困擾,也然後覺得不太公平,那你可以分享一下,你後來怎麼突破,又是怎麼樣去選擇一個適合你自己 的MBA學程呢?
當初決定要再進修MBA,大概已經是三十六七歲的時候。
美國的MBA 他們比較確實喜歡 young talent他們這麼說的啦,就是因為可塑性比較高。
但是反過來看 ,美國的MBA通常是兩年,課程設計就有給少一些經驗工作經驗的人,一些商業常識的課程,一些不同的客戶做。
那有些歐洲的MBA,喜歡收有經驗的學生,他覺得在課堂上面,除了老師的教導教學之外,同學之間的互相分享是很重要的。同學也不希望遠離職場太久,所以很多學校設計課程會是大概是1年,一次一年度長一點點。
我的這間學校到到台灣去招生,我當初也是抱著這個聊天的態度,就跟學校代表聊聊,之後他說我們明天有一個考試,可以取代gmat考試的,你要不要過來考考看? 然後隔幾天,我去日本出差,在日本收到學校來信,我被錄取了,還有學費的半獎!我想想也不錯,這樣就不用一邊工作,一邊準備Gmat很勞心勞力。 說實話,他跟我當初原本設定的理想學校大概排名,是有點差距, 想申請MBA當然也是有雄心壯志;但雄心壯志敗給了懶惰和獎學金, 就決定接受這個offer,哈哈!
· 那你可以分享一下你在這個比利時的MBA學程,裡面比較印象深刻的事情?
o 小班教學、固定坐位、強制點名、要求出席率
讓我比較印象深刻一點啊,就是我們的班上的學生不多,而且我們的座位是固定的。說像是高中是不至於啦,但這個學校是要求出席率的。以前也有過出席率太低,就沒辦法畢業的。而且每天上課時間一到,們就鎖起來,遲到的人到中間休息時間,才可以進來。
因為我們的教室是一個半圓形的講座,如果坐在中間,你一定進來的時候,一定會影響到其他上課同學,你也會影響到老師。所以學校就規定,說你遲到了,就要承擔後果。大家都是成年人了 !
o 結合實務的畢業設計、低學費的訣竅
這個MBA課程裡,我最喜歡的課程設計是,最後4個月要去一個真正的公司裡面工作,完成之後,還是要寫一個畢業設計論文,寫怎麼解決公司的一個具體實際問題。
我當時在比利時,找到一個電子科技公司 IMEC ,其實台灣也有他們的半導體業務,剛好我就認識他們;和他們討論,一起跟MBA財務背景的泰國同學,做了軟體授權價格的模型。
很有成就感的是,我們做的模型,還沒有畢業,公司就已經實際拿來用了!
我後來也了解到,其實學校是有跟公司收顧問費的,然後學生就為公司做免費的諮詢服務,那公司的這個費用,可以回饋到學程的經營,這就是為什麼這個MBA的學費,可以這麼便宜。我覺得這個產學合作的商業模式,還滿雙贏的。
· 為什麼會回到荷蘭全職工作?轉換行業之後最喜歡的事情和覺得最挑戰的事情?
畢業之後,其實我本來是想回台灣,或亞洲工作的,也包含中國,因為當時中國的市場發展也很不錯。但當時剛好我的前公司,就從Linkedin上面,找到我的簡介和聯繫方式,我就這樣子莫名其妙進入了為期兩個多月的面試過程。其實我本來只是想到荷蘭畢業旅行兩星期,就要回台灣面對現實的!但很意外的就這樣回荷蘭工作了。
前公司是做汽車相關,也有百年以上歷史,所以名稱有荷蘭皇家稱號,有個Koninklijke,就是皇家的意思。荷蘭皇家航空公司的K也是同一個字。
當時這家荷蘭公司,被上海一家企業給收購了,上海的母公司不想要直接介入子公司,原來的董事會的日常經營活動,但需要有能互相溝通協調的經理人。而我就是擔任荷蘭的公司董事會以及監事會的秘書,叫做董事會秘書,也就是專業的經理人。
除了法律相關,我也做和很多公司流程內部管理的工作,有很大的自由。
我加入公司之後,協助做了很多的併購案;後來也因為這個原因,公司又把我送去上一個估價的碩士課程,是我的第 3 個半的碩士 (半個是因為論文還沒寫完),學習了很多專業財務方面的fianancial modeling知識。
在這家汽車公司最後那兩年,有做兩個比較大的案子。
第一個是本來打算投資電動車的專案,推到中國去,可惜後來沒有繼續。我都開玩笑,如果有給市場創投投資成功,我們就是中國的特斯拉啦!我們是想要推那種utility car,給網路電商,送貨最後一哩路使用的。後來評估之後,決定收回來自己做,我在這個案子裡面,涉及從產品的開發到市場,所有學習到的技巧都運用上了,就很有成就感。
第二個大案子是,我們自己開發企業內部的 E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企業資源管理),把客戶詢價的一些信息統合起來;其實外面很多廠商都有開發,比方Oracle,但我們一直沒有找到喜歡的系統,所以想要自己做。我們找了維也納的一個開發商一起合作,我就要負責在中間協調溝通建立這個平台的所有事,包含和這個開發商的溝通。
公司為什麼需要EPR呢?因為同一個企業內部,不同的工廠之間之間,沒有辦法即時共享彼此的工作信息,就可能有一些資源配置的浪費。
但做這個作平台,也碰到一些不願意改變的同仁阻力;比方有一個快要退休的資深同事,他就說要推這個系統,除非等他退休,不然就是over his dead body!
但後來我們可以成功的原因,是改變Top down 的想法,考慮更多給使用者需要的角度,來設計平台。我們邀請真正需要使用這個平台同事,參與打造平台的流程,加入我們的團隊,所以其實很多的使用者們,都有參與到這個過程,大家就覺得,然後真的是我們想要做,一個是屬於自己的平台,而不是老闆他自己的平台,強迫我們去做,在這個心態上面,就有一個很大的不同。
這個工作完成後,成就感非常大,但也確實會感覺很辛苦。
· Charles有經過一段就是很大的職業倦怠期,那你可以分享一下,這一個比較低潮的經過,後來你是怎樣調適自己的嗎?然後再換到這個工作的一個歷程?
最後那兩年,工作量大壓力很大,然後遇到了很多的狀況。我的老闆,突然被股東告知說他必須要離開,對於公司經營的這個理念不合。 所以那個平台專案後期,準備要上線使用時,管理方面的支持就沒有了。工作量都在我的身上,同時間,手上又做了一個很大的併購案件,所以真的很多很多的事情。
其實工時也還好,不是很長。就大概晚上七八點才下班。
但那個壓力集中在,白天進辦公室那個時候,很多事情就會像打仗一樣。我的身心狀況到了一個荷蘭人的說法,就是burn out 。
生理和心理都出現問題:我出現的無法說話的問題。不是不想講話,而是我的說話能力出現的問題,然後我沒有辦法跟人有任何的眼神的交會;會很不自覺的就是跟人避開個眼神交會,看到路上有人,會自然的就避開。然後睡覺一天只睡1個小時,但是每天的精神,就像打了雞血一樣非常亢奮。大概持續大概兩、三個月。在家裡面,會沒事開始掉眼淚、 啜泣抽搐。感覺上我好像是變成另外一個人,完全不認識的人,因為這個原因,我就開始請病假。剛好那時候說工作已經告一段落了,沒有影響。
我也知道我自己這樣子,好像不太對啊,我也有想要自救的念頭。我有一直在做瑜伽,冥想呼吸的練習,我覺得很有用。做瑜伽是必須要集中精神,才有辦法出來那個動作。那一旦集中精神在身體上面的,其實很多事情就會整個就忘掉了。
在荷蘭我的瑜珈教室同學,他們有些人經歷過這樣一個情況,他們察覺到我的不對,適時拉了我一把,很感激他們。後來就狀況調整的差不多的時候,回到台灣去,然後也在台灣找了專業的這個心理諮商師 。
他們的意見是,每個人生病的誘發的原因,壓力的來源都不一樣,而我就是來自於工作,自己給自己壓力太大,完美主義。我就考慮,遠離壓力的來源,就是工作和工作環境。
而工作環境不會因為一個人怎樣做出改變,越大的工作越難做出這樣的改變。我就是跟前公司討論說,好吧那我就我就離開了,去找那個新的工作環境,然後透過朋友的介紹,找到我現在的工作。
回台灣那段期間,我其實不排斥身邊的朋友,討論我那時候的狀況,我了解很多人都有同樣的經驗,有些已經過了,有些正在接受一些專業的協助。
這現在的社會裡面一個心理生病很常見 ,也不用去排斥或污名化,是一個不名譽的病。跟就跟我們的感冒一樣這,或身體出現的問題,其實是一樣的事:就是心裡面生了病,心理諮商之也是醫生的一種。
跟身體上生病,心理疾病有一個很大的不同點是,生病的人身邊的不管是家人朋友,或是伴侶,他們都只能夠陪伴,不能代替經歷這一段。都還是得靠自己,才能把這一段路要走完。如果你生病了,你的醫生可能開藥給你吃,或是幫你做手術;那就可以比較快狀況好轉。
心理上的這個生病,精神科醫師或是專業輔導,是讓你找到一個,能夠緩解你的那個狀況的建議。也有比較嚴重,需要到吃藥來控制,我身邊有些比較嚴重的朋友, 甚至會有些傷害自己的念頭。醫生開的藥可能是安眠藥,幫助睡眠。因為如果都不睡覺的話,身體狀況不好,又會更加劇的心理生病狀況,會惡性循環。
· 可以分享現在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模式?
其實我覺得沒有太大的改變,主要是心態上的狀態的改變。
以前在工作上面會給自己下一個比較高的標準,要做到所以沒有辦法滿分,也要做到99分;現在就想,如果心有餘力我就多做一點,也不會把這麼多的責任往自己身上攬。你在一個團隊的時候,其實是要大聲呼叫說需要幫忙。
我覺得很重要的是,就像划龍舟,不一定要是要當最後是去奪旗的那個人。
我可以就擔任那個划槳的那個角色,很多事情不是一定要自己親自去做才可以,幫助讓別人去管理也很好。
我對職涯發展,不再像以前汲汲營營,停不下來。有個穩定的薪水的工作,也是我做起來有樂趣的人, 工作不是人生的全部,我很想把時間分更多給我這個身邊,我想要關心的不管是家人或朋友一些時間, 不是都把時間拿來花在我的工作。
就是因為經歷過這件事情讓我分享這個經驗的時候,才發現身邊的很多朋友曾經經歷過,或是也真的還在這段痛苦。這一個階段很需要陪伴,沒有辦法幫他作太多的事情,可是有一個人就知道你不是孤單的。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