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在聆聽、體驗、反思之間

作家相片: JennJenn

最近我極為喜愛的一位作家 Julia Cameron新書《聆聽之路》的中文版問世;身為熱心的忠誠粉絲,自然是第一時間就收藏閱讀了。

Cameron 自然不厭其煩的再次強調《每日晨間筆記》與《每週藝術家之約》的重要;並且加上了建議每天散步十五分鐘。


不過這一本新書更強調的是《聆聽》:聆聽自己、聆聽他人,甚至在閱讀其他人的故事或是歷史中,聆聽更多信息。Cameron的宗教信仰偏向New Age, 也因此她也寫下了她“聆聽逝者”、“聆聽高我”、“聆聽英雄”的體驗。


我自己是在新教教會受洗多年,並且在教會結婚的第一代基督徒,我追尋信仰的路上一直順利,沒碰到什麼阻礙;這些年搬到海外生活,也不再積極的參與地方教會的活動。


對於各種心靈成長的書籍中,作者寫到的個人體驗,我都保持著開放的觀察態度。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我可能也算是一塊鐵板,因為我不願意改變我自己的信仰方式,所以在宗教體系的朋友,曾經向我分享他們的信仰,熱心的邀請,我僅是興味盎然地聆聽,但沒有積極回應,甚至毫不猶豫直言拒絕嘗試。


但因為我的信仰原因,我對於伊斯蘭還有基督教的發展,有著學術角度的興趣。所以我很喜愛阿斯蘭的《造神》以及《革命份子耶穌》,作者娓娓道來各種歷史角度的耶穌、穆罕默德、還有人類對於宗教信仰的反應。我還是那個在教堂真心宣告自己的信仰受洗、結婚;但對於宗教被歐洲學界、歐洲美國傳教士、甚至資本主義所建構出來的結構,也有了批判性的想法;特別是有人誇誇其談伊斯蘭/基督教就是反同、反自由、壓迫女人、壓迫某個族群的言論,我一直積極的反抗。


看了這麽多書、體驗了種種心靈活動之後,我最近特別贊同澳洲Youtube頻道小唯的公寓的總結:《對褒揚不要照單全收+爭取第一手的體驗》。


小唯說的很對:作為一個活在社會裡的人,從小到大我們無時無刻不在接受各種暗示,從父母或是從環境而來的各種信息,現在還包含了網路。


對於批評,固然不易照單全收;對於“褒揚”也同時要謹慎、警醒。要很有意識的提醒自己,許許多多的想法與信息,都是第二手的。但因為當代網路信息流通的速度和方式,和生活結合得太緊(使用手機,就可以立刻獲得);往往太快、方便接受,而忘記mindful的反思。以此為鑑!




 

歡迎收聽《熱情槓桿》有趣來賓的真情分享。








8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Comments


bottom of page